1979年,在距江苏省扬州市45公里处的高邮市天山镇神居山上,当地农民在开采山石时,发现两座大型古墓葬。后经考古专家考证,这两座墓分别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汉武帝之子刘胥及其王后的陵寝。其规模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,寝陵属古代最高级别的“黄肠题凑”式木椁墓,规模宏大、结构严谨,是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,距今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汉广陵王墓的发现一时间轰动海内外。
拍摄于江苏扬州。
由于神居山开山凿石,山体松动,不利于墓葬的保护。1992年汉广陵王墓整体迁至江苏扬州,用原墓构件、按原墓样式重建,并建有汉广陵王墓博物馆。
在多方的努力下,博物馆中的地宫基本复原了原址的样貌。原墓中广陵王刘胥的木椁墓深埋在地底下24米,迁到扬州后为再现当时深埋特点,同样将整个木椁墓布置在地宫中。
刘胥为汉武帝刘彻第四个儿子,燕刺王刘旦同母弟。汉代时扬州为江南重镇,刘彻特派其子管理扬州。刘胥喜好游乐,行为没有法度,最终未能成为皇位继承人。汉昭帝时期,刘胥觊觎帝位,使女巫诅咒。后因诅咒之事被发现,刘胥自缢,以其子刘霸袭爵。
刘胥死后,仍按汉代最高的的帝王级待遇使用椁室“黄肠题凑”。“题凑”是一种葬式,为椁室四周用柏木枋(即方形木)堆成的框型结构。多见于周代和汉代,汉以后很少再用。“黄肠”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,以木色淡黄而得名。
陈列在广陵王墓博物馆刘胥的寝陵被称为“一号汉墓”。墓的四周有一圈观赏通道,可居高俯视,整个“黄肠题凑”尽展眼前。这是一个呈方形、木头结构的大墓,墓室被分割成数个大小不同的“房间”。基本是墓主活着时的生活起居的场景再现。
虽说此墓保存完好,但也存在被盗现象。1979年该墓出土时,墓主的尸骨已被盗墓者拖出棺外,棺内只出土了零星的金缕玉衣残片,以及一些生活用品。
广陵王墓的“黄肠题凑”的选材相当考就,全部以金丝楠木为构件,共有856块,折合木材约545立方米。每块题凑大小各不相同,全凭榫卯相连。据说出土时连当时最薄的刀片都无法插入楠木结构的木椁,可见2000多年的制作工艺有多么的精湛。
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大墓用856块金丝楠木拼接而成。金丝楠木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,从秦朝到清朝都是皇室专用,北京故宫及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。楠木不腐不蛀带有幽香,古代有“一两金丝楠木价值一两黄金”的说法,可见其珍贵。这满屋子金丝楠岂不都是黄金,这得值多少钱啊?
作者简介:寒残一叶(摄影师、旅行家、自媒体人)。
文章来源:《农家参谋》 网址: http://www.njcm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512/10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