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10月上旬,中央苏区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,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后方机关人员共8.6万人,依依惜别撤出中央苏区根据地,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,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道路。
长征时红星纵队前进
根据上级要求,按战斗序列,中央红军组成两个纵队,中央、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。第一野战纵队代号“红星纵队”,第二野战纵队代号“红安纵队”,“红星纵队”是党和红军首脑机关,因中央领导同志全部编在第一纵队,故又称“中央队”,任命叶剑英为司令员兼政委,邵式平任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。
邵式平,字守壹,出生于江西弋阳邵家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,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,邵式平排行老三,故又名三崽,他自幼聪慧。就在十岁那一年父亲去世,在至亲的帮助下,考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,与方志敏同窗三载,结为挚友,读书期间两人一起积极投入革命洪流,追求真理和光明。
1923年,邵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,结识了李大钊、赵世炎等众多革命先驱,随后踏上了革命的征途,并入了党,受组织派遣回到他的老家江西开展革命活动,组织农民运动的开展,先后担任江西农民协会干事、宣传部干事等职务。
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到家乡弋阳,在山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活动,继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,邵式平与方志敏、黄道等领导弋(阳)、横(峰)农民武装起义,建立工农革命武装,实行土地革命,开展游击战争,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。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,当时人称江西“南有朱毛,北有方邵”或“上有朱毛,下有方邵”。在赣东北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“上有朱毛好主张,下有方邵打豺狼。第一英雄方志敏,第二将军邵式平。两条步枪闹革命,打倒土豪为人民。”
后来,赣东北红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,邵式平任政委、政治部主任,与军长周建屏率部艰苦转战,两度入闽,开展土地革命,使赣东北和闽北联成一片,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。
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邵式平调到红五军团担任军政治部主任、闽赣省委书记、军区代政委等职,作为弋横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,两次当选为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和中央军委委员。
邵式平跟随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长征,1935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,根据中央决定分左、右两军继续北上,邵式平编在张国焘一路的左路军。
这时邵式平思想上非常苦恼,心情也十分沉重。因为自从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之后,他一手创建和奋斗的东北苏区落入敌手,家里亲属和乡亲生死未卜。特别是从报纸上得知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失败,方志敏等战友们坚贞不屈,在南昌遭到敌人的杀害,他悲痛欲绝,曾向领导提出要回赣东北重振旗鼓,为牺牲的烈士报仇雪恨,他的建议被上级否决。
张国焘看到邵式平的情绪,认为有机可乘,就找到他趁热打铁地说,“如果我们南下,第一步是先赤化四川,然后再调集团红军收复中央苏区,下一步就是发展赣东北根据地,你看如何?”。
邵式平一听,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,那自然是求之不得,非常高兴,认为有这个当时已经任命为总政委的张国焘支持,这事可能就十拿九稳了。因此,在随后的阿坝会议和卓木碉高级干部会议上,邵式平两次发言支持张国焘南下。
有了邵式平的公开发言,张国焘自然很兴奋,于是当即任命他命为“金川省委书记”等职,成为他手下的大员,他为此也走了一段弯路,因为接下来的南下节节失利,减员过半,而北上的红军所向披靡,并在陕北站稳了脚跟,这时邵式平才认识到南下是没有出路的。
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之后,在批评南方路线错误的时候,由于他的两次发言的走弯路,邵式平受到严厉批评,但他还得到领导人的肯定,并委以重任,先后担任关中省委书记,抗战时担任晋察冀四专区任专员,从事政权和经济工作,后其四专区被评为唯一的“模范专区”,再次显示邵式平独当一面的军政能力。
建国后,邵式平被中央任命为首任江西省长,并参加了开国大典,到1955年授衔时,由于他早已离开军队,在地方任职,故没有评军衔,否则,按照红军时期是军团一级将领的资历,应该至少上将以上军衔。1965年邵式平逝世,享年65岁。他是建国后主政地方时间最长的省部级高级干部,直至逝世于任上。
文章来源:《农家参谋》 网址: http://www.njcmzz.cn/qikandaodu/2020/0529/330.html